党总支动态

党员故事 | “埋名”17年,只为那声巨响——王淦昌

发布日期:2021-06-28 作者: 阅读:

1964年10月16日,戈壁滩上长出了一颗蘑菇云,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。戈壁滩上的科研人员为了这一时刻等待许久。他们当中,有人离开故土只身前来,有人告别妻女孤身前行,也有人“埋名”17年,只为了那句“我愿以身许国”。

走进英雄

王淦昌,1907年5月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,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、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获得者。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创新,在自己成名的领域获得许许多多的成就。但在国家需要他,希望他参加核武器研究并放弃他自身研究方向时,他毫不迟疑选择了国家。

人物经历

1950年王淦昌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职。

1955年王淦昌同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
1959年王淦昌同志在研究中发现超子的反粒子,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轰动。

1961年4月,王淦昌同志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,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。

1978年王淦昌同志担任核工业部副部长、原子能研究所所长。

于迷茫中惊醒

王淦昌生于晚清时期,那是一个政局动荡的年代。他4岁丧父,13岁丧母,被外婆拉扯长大,可以说王淦昌的童年是灰色的。

1952年,王淦昌来到上海求学,在那里他看到为“五卅惨案”抗议游行示威的学生们。年轻气盛的王淦昌加入了游行示威的队伍当中,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属于他正确的道路。在游行的途中,王淦昌被捕。可王淦昌并没有因此感到害怕,出来之后继续投身于学生运动中。

学生运动总会伴随着流血事件。在日本军舰再次驶入中国内河之时,中国学生为反对日本这一做法,进行游行示威,王淦昌也在其中。当游行队伍行至总统府门前,等待他们却是无情的子弹。许多学生在枪声中倒下,王淦昌很幸运地活了下来。但同学们倒下的身影,深深地刺激了他。那时他在想“难道我错了吗?”当晚,他来到他的老师叶企孙的家中寻求答案。叶企孙听完王淦昌的讲诉,先是一惊,在观察四周无人后,说出来让王淦昌受益一生的话“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,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。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外国人的凌辱,就只有靠科学!科学,只有科学,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!”老师的一番话让王淦昌醍醐灌顶。从此,这世上少了一个高喊口号的学生运动者,多了一个埋头苦干的科学家。

我愿以身许国

1961年,在苏联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,收到来自祖国的邀请,希望他回国进行核武器研究。当时的王淦昌在苏联研究所中,发现了一种反物质——反西格马负超子,他可以凭借这个去参加诺贝尔评选。可当他收到祖国的邀请时,他毅然放弃这次能获得荣誉的机会,来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,以“王京”为名,扎根荒漠。直到一声巨响,向世界传递了属于中国的声音。

有人曾问过他,为什么在当时可以毫不犹豫放弃苏联研究所优越工作,放弃触手可得的荣誉。王淦昌很平淡说:“我愿以身许国。”短短六字,道尽所有。

心灵感悟

回顾王淦昌院士的一生,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,没有卓越的天资。他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青年,有过年少轻狂,有过迷茫。但他最难能可贵的,是他那永葆赤子的心和对于国家的忠诚和热爱,这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的。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值得我们学习,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,坚持科学求实,努力自主创新,是王淦昌同志给予我们的宝贵经验。

地址: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8教

联系电话:

学院办公室 聂主任 020-61787833 

学生工作办公室 韩主任 020-61784793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广州南方学院·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