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丝绵,烈士碑前泪沾襟。当春风裹挟着细雨轻抚大地,长安街头的白玉兰已悄然绽放,而南京雨花台的苍松却始终低垂着枝干,仿佛在向长眠于此的十万英灵默哀。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缕春风都带着血色记忆,每一片柳絮都书写着忠魂的故事。“魂魄托日月,肝胆映河山”,先烈们用生命熔铸的民族脊梁,在清明时节愈发清晰可触。
丰碑永矗处,热血写春秋。在渣滓洞阴冷的刑讯室里,江竹筠用竹签蘸着鲜血写下“革命何须怕断头”;在朝鲜战场零下40度的严寒中,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前高喊“三个不相信”;上甘岭的坑道里,战士们传递着苹果般大小的“生命之果”,却始终无人咬下第一口。这些镌刻在共和国丰碑上的名字,连同千千万万无名烈士,用青春热血诠释了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铮铮誓言。
祭扫寄哀思,薪火永相传。清明清晨,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台阶被露水浸湿,红领巾们踮着脚尖为每座墓碑系上红飘带;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,老兵颤抖的手抚过花岗岩名录墙,将白酒缓缓洒在刻着战友名字的凹槽里。据统计,全国现存烈士墓98.9万余座,这些用生命筑就的坐标,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——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启用数字祭扫平台,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;济南战役纪念馆推出“认亲祭扫”,使无名烈士不再孤独。
承志启新程,浩气贯长虹。“你若记得,我便活着”,这是戍边烈士陈祥榕母亲在墓碑前说的话。当我们品尝青团时,不应忘记炊事班长在长征路上省下的最后半袋青稞面;当孩童放飞风筝时,要记得王海大队战机划破长空的英姿。从“半条被子”的鱼水情深到“清澈的爱”的边防誓言,先烈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。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正通过沉浸式展演、文物活化展示等创新形式,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生根发芽。
望青山巍巍,听松涛阵阵。让我们以心为香,以志为祭。当《烈士纪念日号角》再次响彻云霄,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花海铺展成红色长卷,我们终将懂得:对先烈最好的告慰,不仅是泪水的追思,更是接过他们手中的精神火炬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,续写新的英雄史诗。
来源: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