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简介
电影《1921》以历史横向视角直接切入,锁定1921年前后的故事,讲述了一批以青年为主力的有志人士,在风雨连篇,社会迷茫的日子中担起了救亡中国重任,寻求国家出路——建立中国共产党,从此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。影片中处处布满细节,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、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。
剧情摘要
“救国火种”
剧中革命先烈李达有一段回忆说到,当年他组织救国团,抵制焚烧日货,以表现爱国决心。可当李达同志划着火柴准备焚烧时,却突然发现,火柴竟也是日本制造的。“偌大的一个国家,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”这是剧中李达的台词。
无数仁人志士,在黑暗中摸索几十年,依然找不到照亮中国的火种,失望愤懑涌上心头,也就是这般感情,让前辈在愤怒中坚定了救国的志向。正是他们这股坚定的勇气,点亮了近代救中国的“火种”,这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少年为中国开创了新的天地。
红船回忆——“红船卫士”
这次会议的召开一波三折,最开始会址从上海法租界中被迫移至了隐蔽的嘉兴南湖上。影片中,在浙江嘉兴的南湖上,一条简陋的渔船,坐着一个撑伞的女人,她的手中拉着一个红线,绑着一个铃铛,她在给中共一大召开望风,只要有情况,就随时拉响。这个船外撑伞的女人就是王会悟,从登船开始,王会悟就一直紧张地观察湖面动静,每当有游船靠近,她就会拉响红线,敲打舱门提醒。会议才能顺利结束,由此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火种带向了全国各地,王会悟也由此被誉为“红船卫士”。
自古英雄出少年
影片中的青年,心中有国家有理想,眼中有光芒,不畏艰难险阻。1921年中共一大的全国13位代表,平均年龄28岁,最小的只有19岁。他们在人生最充满希望的年纪,要面对学业、爱情及个人人生发展的问题的同时,还要面对着为革命随时献出生命的险境。但在100年前,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块基石,将生命燃烧成“火种”,点亮救国道路。100年后作为新一代青年人的我们更应该向先辈学习,珍惜先辈青年为我们争取的美好生活。
经典评论
“由于摄制班底的高规格,之前更加担心青年演员在表演层面的问题。但看完后,没想到演员的群戏反而是电影很大的亮点——尤其是黄轩的表演,无疑是群戏中最令人感动的。”
“影片聚焦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的历史漩涡中,黄轩饰演的李达,在当时负责筹备和组织“一大”的会务事宜。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,片中的一言一行,满怀救国理想,同时也能让人看到那份至情至性的文人气质。”
“黄轩的演绎不仅契合李达的身份背景与人物情境,而且还在好几场戏中,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共情的能量。印象尤其深刻的,是他在天台上划燃火柴后唱国际歌,与妻子的那些日常互动,以及光脚站在屋顶上迎接晨曦的太阳,都是将理想主义与生活的烟火气相连,戏的质感挺高级。”
推荐理由
作为一部建党100周年的献礼片,《1921》并没有局限在许多耳熟能详的伟人的事迹,而是更注重展现早期不为人知的共产党员。无论是道具组在场景布置上1:1地还原,还是演员对于角色情感上的演绎,整个剧组都费劲心思,使得在1921年一群热血青年建党救国的故事更加丰满、真实。
影片中李达探索救国而撰写文章、王会悟负责中共一大的会场以及住处、何叔衡坚贞不屈被敌人追击等情节都非常真实且震撼。影片末尾几个画面对几个代表的结局进行了介绍,让我在真切地体会到早期的共产党人的不易,正是早期共产党员探索出来的这一条充满着光明的希望之路,引领着我们艰苦奋斗、不断前进。
观影感悟
在这部电影中,无论是李达、王会悟夫妇为中共一大与红船会议做出的努力,还是那13位全国一大代表为建党做出的奉献,都一一体现了那时的青年,心中有着伟大的理想,眼中有革命的光芒。导演很好的让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,十分生动地给我们带来了革命时期英雄先烈的革命故事。
今天的和平与美好都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,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,也要学习先辈的精神,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。最后电影中有一句台词“人生很短,短到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,那今天的付出,还有意义吗?”我们现在可以很确定的回答,能!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更要为了明天的曙光,拼尽全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