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总支动态

党员故事 | “耄耋老骥不停蹄,志在世无饥饿民。”——袁隆平

发布日期:2021-05-17 作者: 阅读:

他用一粒种子,改变了世界。他创造的社会财富,堪称无价。而他自己,依旧躬耕于田畴,淡泊于名利,真实于自我。“一日三餐,米香弥漫,饱食者当常忆袁公”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。

走近英雄

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,是当代神农。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半个多世纪以来,在农业科研领域中不畏艰辛、执著追求、大胆创新、勇攀高峰。至今,他仍然一如既往,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第一线。

人物经历

1978年2月,袁隆平出席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;同年3月,出席中国科学大会并获奖;6月,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;10月,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。

1986年,袁隆平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。

1989年9月25日-10月3日,袁隆平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,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活动。

1998年12月,袁隆平出席在广东肇庆举行的“863”计划“超级杂交稻”项目会议。

1999年6月,袁隆平赴浙江武义主持“两系杂交稻”现场会;“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”正式挂牌成立。

举重若轻,事必躬亲

袁隆平经常提醒学生,搞科研首先要看大方向。如果是正确的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,就不应该放弃。袁隆平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,费劲了千辛万苦找了六年之久,跑遍了大半个中国。最后,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海南岛的南红广场,终于找见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。他之所以让理想照进现实,是因为他永远在梦想之路上踏实行进着。从参加工作开始,袁隆平每天都会下田去观察水稻的长势,风吹雨打都不变,他观察水稻那认真的神情,沉思的目光无不彰显着他对工作的认真与负责。

失败不耻,成功可贵

1964年,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。但科研进展并不顺利。“三系”配套的努力,前八年都失败了。直到1973年,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,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“三系”配套成功,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。回首过去,曾经遭受过他人的不信任,曾经遭受过他人冷眼与嘲笑,曾经遭受过盛夏酷暑的炽热和寒冬飞雪的严寒,经历过挫败的折磨,经历过即将成功破灭,经历过汗水的沉淀,但是他却坚持心中承载已久的信念,力挽狂澜,锲而不舍,最终铸就灿烂闪烁的辉煌,让举世触目的杂交水稻诞生于苍穹乾坤之下。

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

这位91岁的院士,还在向他广为人知的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奔跑。在袁隆平的眼里,梦想是“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,穗子像扫帚一样长,稻谷像花生一样大,而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。”终有一天,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,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。

记得在一次采访中,一位记者问他,中国是否还会有人挨饿?他看着镜头,坚定地回答道:“不会了!”他眼神中流露出的自信来源于他无数个春秋在农田里的默默的探索,默默的付出,和默默的奋斗。他是青少年奋斗的榜样,更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。

民以食为天,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稳定。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,他强调:“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,不吃饭就不能生存,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”而袁隆平做的事,就是让粮食增产。年过九旬的他正用实际行动,一步步地将“所有人远离饥饿”这个心愿实现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也应努力奋斗,让青春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绽放。

地址: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8教

联系电话:

学院办公室 聂主任 020-61787833 

学生工作办公室 韩主任 020-61784793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广州南方学院·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